用户名: 密码: 注 册
  • 潮起东方 风劲帆扬

    1924年,中共早期党员、与彭湃齐名的广东农民运动领袖之一的黄学增来到宝安县,播下革命火种。在宝安燕罗街道燕川社区的素白陈公祠里,一份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记载着百年来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详细]

  • 尽善尽美为人民

    北杏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家乡。1898年,王尽美出生于大北杏村(后称北杏村,现为北杏社区)的一个佃户家庭,是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参加了中共一大、二大,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作出了卓越贡献。[详细]

  • “半顶毡帽”映初心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大刀进行曲》是麦新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诞生在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声中,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旋律。慷慨激昂的进行曲中,“革命音乐家”麦新的名字也深深镌刻进这片土地。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有一个镇、一个村都是以“麦新”命名的。[详细]

  • 红色兰州再筑发展丰碑

    兰州作为甘肃的省会城市,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1925年甘肃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兰州建立时起,无数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用理想和信念谱写了兰州璀璨的革命历史篇章,也给兰州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详细]

  • “铁军号角”嘹亮八十载

    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从此,盐阜人民与新四军同仇敌忾、休戚与共、团结御敌,写下了一个又一个气壮山河、感人至深的故事。新四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革命传统,成为盐城最宝贵的红色资源。 80年来,盐阜人民始终用新四军优良革命传统滋养初心、践行使命、不懈奋斗,盐阜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世界自然遗产地、全国文明城市、中韩(盐城)产业园等一系列金字招牌,让盐城成为一颗璀璨的黄海明珠。[详细]

  • 初心如炬辉映双峰

    蔡和森,1895年出生于上海,湖南双峰人。1913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与毛泽东成为同学。1918年4月,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人组织新民学会,后创办《湘江评论》。1919年12月,蔡和森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蔡和森“猛看猛译”上百种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蔡和森认为,要救国救民,就要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须建立一个革命政党。他与陈独秀和毛泽东通信探讨建立共产党的问题,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等问题提出了正确的主张,成为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详细]

  • “南方抗大”放光芒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周恩来、参谋处参谋长叶剑英于10月27日从武汉到达长沙,听取徐特立与湖南省委领导同志的工作汇报。周恩来说,一定要把塘田战时讲学院办成绝对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讲学院,要在艰苦环境中为抗战培养大量的军事人才,在优秀人才中培养党的骨干力量,做到忠诚、勤奋、敏锐。吕振羽深受鼓舞,将“忠诚勤敏”正式确定为塘田战时讲学院的院训。[详细]

  • “红色小镇”奏响发展强音

    广东省韶关市地处粤湘赣三省通衢的“红三角”地区,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韶关市仁化县,一个“红色小镇”——城口,依托红色资源,激荡“红色力量”,奏响了高质量发展强音。[详细]

  • 桂中革命火种从这里点燃

    为推进农民运动、革命斗争深入开展,1925年,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梧州地委成立。1926年,广西成立了3个农村支部,即多贤支部、怀集支部以及武宣支部,武宣支部在桂中地区,也被称为“桂中第一支部”。[详细]

  • 红色黔西南“赶考”新长征

    1935年4月16日至25日,中央红一、三、五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在长征中经过黔西南境内。历时10天,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经过黔西南7个县及其中的3座县城、66个乡(镇)、300多个村,进行大小战斗16次,在黔西南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威舍镇辖区的猪场、蒿子冲、下德黑、阿依等地,正是中央红军西出贵州、挺进云南的最后经过地。[详细]

  • 碧血斜阳 红色丰碑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广东的国民党反动派紧随其后,发动了“四一五”大逮捕和大屠杀。中共南路特委发动各县成立农民自卫军,武装反击血腥屠杀。广东遂溪县的农军在乐民起义后遭到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酷镇压,寡不敌众,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组织决定让这支农军队伍撤退到孤悬海上的斜阳岛,开辟革命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详细]

  • 从“石头榨油”到“油城”崛起

    1954年,时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康世恩来到广东,当地干部和他聊到茂名时说:“那地方神奇,孩子烤红薯,用石头就可以当柴烧。”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在当时全国原油紧缺、年产量不足50万吨的背景下,这一句闲聊引起了康世恩的注意。[详细]

  • “共和国摇篮”谱新篇

    红都瑞金,叶坪红军广场静谧肃穆。高耸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状如一颗紧弦待发的炮弹,矗立在五角星形的塔座上。在纪念碑与检阅台之间的地面上,“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格外醒目。[详细]

  • 红色济南的星火传承

    1921年6月底,两位青年学生从山东济南出发前往上海,此行成为他们一生最重要的一次出行。[详细]

  • 景洪何以成景“红”

    西双版纳泼水节的声名远播与一位伟人的名字密不可分,他就是周恩来总理。1961年4月,周恩来来到祖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正赶上傣族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节(泼水节),他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泼水节,成了西双版纳最美好的记忆。从此,小学语文课本里也有了一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详细]

  • “宣言”之光照亮征程

    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中央,静静伫立着一方不大的院落。穿过火炬和高粱装饰的门檐,历史沧桑感迎面扑来。96年前,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刘集支部。一年后,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这里得到传播。[详细]

  • 抗战精神闪耀北国江城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宣言、决议,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国民政府不抵抗行为,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抗日号召。500余名党团员响应党的召唤,从祖国各地奔赴抗日前线,成为最早投身到抗日战场的志士。[详细]

  • 淮海战役主战场的时代新章

    位于徐州市区凤凰山麓的淮塔园林,占地1150亩,是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纪念地。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详细]

  • “秋收起义”耀千秋

    “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湖南及湘赣边界组织领导秋收起义。起义爆发不久,毛泽东同志吟就著名的《西江月·秋收暴动》,词中“修铜一带不停留”的“修”字指的就是修水县,足见修水在秋收起义中的重要历史地位。[详细]

  • 中原首府的红色魅力

    盛夏时节,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北张庄自然村的一处农家院落,幽静而略显神秘。院门上方悬挂的“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牌匾和门前高耸的哨楼,显示这座院落的非同寻常。 73年前,就是在这里,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共产党人运筹帷幄,相继指挥部署了宛东战役、宛西战役等六大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在中原的防御体系,建立行署以下各级人民政权,为在淮海地区组织战略决战创造了良好条件。[详细]

  • 红色基因为宣汉聚气铸魂

    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的达州市宣汉县,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色热土。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王维舟在这里点燃了熊熊革命烈火,为饱受压迫的家乡人民照亮了英勇前行的大道。[详细]

  • 奏响“中原突围”新时代乐章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和十大将军县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全县28万人中,先后有16万人参加革命,7万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了徐海东、刘华清等37位开国将军;留下了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这里,还打响了解放战争第一枪——中原突围战役。[详细]

  • “半条被子”传精神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87年前,三位女红军在湖南郴州市沙洲村留下半条被子。今天,沙洲的奋斗者传承“半条被子”精神,让红色沙洲乡情更浓、乡村更美、乡风更淳、乡亲更富。[详细]

  • “母子英雄”励后人

    河北省沧州市,东临渤海,西望太行,南接齐鲁,北依京津。这里是红色革命老区。早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沧州就有了党的声音和活动。抗日战争时期,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成为党领导下的著名抗日武装力量,在沧州大地上上演了波澜壮阔的对敌斗争史,树起了巍峨的红色丰碑。[详细]

  • 鄂北红色曙光从这里升起

    琚湾镇在枣阳市区西南方向22公里处,这里是鄂北革命武装和根据地的创始人程克绳烈士的故乡。 1893年,程克绳出生于琚湾镇程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鄂北区特委委员兼军事部长、中国工农革命军鄂北总队总队长、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红九军第二十六师代理师长、鄂北游击队总指挥等职。[详细]

  • “红色摇篮”育新苗

    盛夏六月,骄阳似火。掩映于翠竹水杉的斑驳光影之下,始建于上世纪30代的常德市一中校史馆庄严矗立,诉说着这所百年名校的红色记忆。 这所素有“湘西北革命摇篮”之称的学校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城区,其前身是1902年创办的“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与长沙的中路师范、衡阳的南路师范并列为湖南省最早的三大高等师范学堂。1912年在此基础上建立“湖南公立第二师范学校”,1915年改称“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详细]

  • 根植红土地 走出新天地

    走进安徽芜湖无为市红庙镇涧边村,一座砖土结构的老宅掩映于香樟树的浓荫下,显得格外静谧。老宅就是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 80年前,抗日烽火席卷中华大地。一支雄师于逆境中应运而生,在日、伪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夹缝中逐渐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皖江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支雄师,就是曾经驰骋皖江的新四军第七师。[详细]

  • 红色小镇半塔的 “时代蝶变”

    半塔镇是皖东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丰富。抗日战争时期,半塔是皖东重要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是新四军第五支队在津浦路东的后方所在地,著名的半塔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刘少奇、张云逸、罗炳辉、徐海东、方毅、张劲夫等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留下了许多新四军浴血奋战及军民心连心、一家亲的故事。[详细]

  • 红色茅山激荡铁军精神

    仲夏时节,江苏句容茅山,满目葱茏。“山里问道,山边军号,湖畔养生,美丽乡村”,这片神奇的土地,正日益绽放迷人的魅力。[详细]

  • 滨州杨柳雪 棉区一面旗

    杨柳雪,一个诗意的名字。但追问村名由来,却是凄苦、灾难——这里地势低洼,黄河多次改道、决口,于是非旱即涝,加上土地泛碱,春天一片“霜”,远看就像白花花的雪。 新中国成立后,杨柳雪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战天斗地,在盐碱地上实现了粮棉双高产、双贡献。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三次接见杨柳雪村代表,亲自将该村树为“棉区的一面红旗”。[详细]

  • 豫北新乡 群星闪耀

    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岁月里,河南新乡市先后涌现了10多个全国先进、100多个省级先进、1000多个市级先进,其中5位被党中央号召学习。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村庄到一座城市,从群体现象到群体效应再到群体文化,新乡先进群体精神不仅滋养着8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详细]

  • 凌霄花开 耀池州

    “黄花岗上吊英才,浩气长存亦异哉。棋局漫敲谁先著,潮声静听我徘徊。千重白练浮江月,一点丹心似瘦梅。快剑欲磨酬壮志,群氛尽扫岳云开。”凌霄生前凭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所作的这首七律诗,也表达了他崇高的人生抱负。[详细]

  • 红色“小延安” 今朝新竹沟

    被誉为“小延安”的竹沟镇,曾走出叱咤风云的新四军二、四、五师,走出如雷贯耳的徐海东、王震、王恩茂、王首道、张震、方毅、张劲夫、韦国清、张爱萍等党政军领导人,走出彭雪枫、谭希林等近百位抗日名将,4800多名党政军干部也是从这里奔赴抗战敌后战场。[详细]

  • 抗大精神耀邢襄

    “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 1940年11月4日,抗大迁至邢台浆水镇一带。在这里,抗大进行了为期2年零3个月的敌后正规化办学。在这里,干部、学员肩负起抗日救国、民族解放使命,发扬“抗大精神”,写下“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光辉篇章。[详细]

  • 辉煌巨变英雄城

    四平是一块英雄的土地。从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了四次浴血鏖战。战役中,毛泽东主席命令前指“化四平街为马德里”。从塔子山激战到三道林子战斗遗址,从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梨树指挥部到埋葬着10083名无名烈士的四平烈士陵园,无不写满气壮山河的红色记忆。[详细]

  • “江南解放第一城”绽新颜

    1949年4月21日上午8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顺利占领安徽铜陵县城,这是渡江战役发起后江南解放的第一座城池。 铜陵,地处长江中下游,沿江防线近百里,多是江窄水缓滩平,每年4月份江面最窄处更是只有1250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详细]

  • 遵义会议精神熠熠生辉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也因此被誉为“转折之城”。 历史是一盏明灯,它照进现实,也照亮未来。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这样的关键节点,从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加需要我们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详细]

  • 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白墙黑瓦的古田会议会址显得格外庄重古朴,艳阳下“古田会议永放光芒”8个大字熠熠生辉。 “这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时,代表们生火取暖留下的炭火印迹。”古田会议纪念馆讲解员蓝秀娟指着地板上一团团黑色印迹介绍道,1929年冬天,120多名各级党代表、干部代表、士兵代表在火堆旁召开了这次彪炳史册的会议。[详细]

  • 铁道游击队精神永放光彩

    铁道游击队即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鲁南铁道大队”,是战斗在津浦铁路兖徐段和临枣支线上的一支小型抗日武装。自1939年在情报站基础上创立到1946年编入主力部队,在敌人的心腹地区坚持战斗达8年之久。8年中,他们以山区主力部队为后盾,以微山湖为依托,在铁道线及其两侧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精彩悲壮的抗日史剧。[详细]

  • 银川鼓楼的 “红色记忆”

    1926年9月,为了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军联军中的力量,时任国民军联军第二师刘郁芬部政治处负责人的共产党员钱崝泉,赴陕北与陕北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带领李临铭、牛化东等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30余人赴兰州。途经宁夏时,在驻宁国民军联军中的中共党组织的要求下,李临铭、贺维新、马思然、陶振亚、郭维华等5名中共党员和一批进步青年留在宁夏。[详细]

  • 红色故里英雄辈出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气壮山河的就义诗。1932年秋,吉鸿昌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新的革命征程。他毁家纾难,变卖家产6万元购买枪械。[详细]

  • “列宁号”:红军的第一架飞机

    “这是一架国民党空军的‘柯塞’式侦察轰炸机,被红军缴获后经过重新修配组装,机身被涂上银灰色的油漆,并在机翼两侧用红漆精心绘制了两颗醒目的红五角星。为了纪念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故命名为‘列宁号’。”[详细]

  • “特别能战斗”精神扛起一座城

    “打倒帝国主义!”“全国工人大团结万岁!……”身着下井工作服的游客与工人们一起高举旗帜、振臂高呼。这是河南省焦作市景区日常上演的以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历史事件为源头创作的《井口怒吼》情景剧的一幕。 《井口怒吼》情景剧演出的场地——“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的前身是有着120多年开采历史的王封矿,是96年前焦作煤矿工人为声援“五卅运动”发起大罢工的地方,是焦作“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发源地。[详细]

  • 焦裕禄精神点亮“兰考明珠”

    九曲黄河,万里奔腾,在兰考县东坝头却拐了一个弯,直奔渤海而去。这个“弯”给兰考留下了风沙、内涝、盐碱盛行的黄河故道,人们为讨生活,不得不携儿带女逃荒要饭。 1962年12月,党组织安排焦裕禄来兰考工作,掀开了兰考人民“除三害”的序幕。[详细]

  • 从“红色通道”到“开放大道”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无数仁人志士和进步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历经千难万险,通过不同路径,前往苏俄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由于路途遥远,风险重重,后来人们把赴苏俄学习革命所经过的路线,称为“红色通道”。[详细]

  • “红色之城”的沧桑巨变

    1947年5月2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召开首届政府委员会议,决定将5月1日定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自治政府暂设王爷庙街。同年11月26日,王爷庙街升格为市,改称乌兰浩特市,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详细]

  • 巍巍友谊关 见证殷殷家国情

    “5次被侵略者占领,2次毁于战火,3次重修。1949年,红旗插上镇南关,广西全境解放。”抚摸着友谊关关楼上的弹坑,凭祥市博物馆原馆长马赤农饱含深情地述说友谊关的前世今生。[详细]

  • 红土高原上的“红色地标”

    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从1928年1月开始,云南地方实力派加大对共产党组织的镇压,杀害了共产党员赵琴仙、陈祖武、罗彩3人,组建不到一年的中共云南地下组织面临严峻的考验。 关键时刻,云南省特委根据1928年5月《中央致云南临委信》要求,决定在查尼皮村召开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详细]

  • 江姐故里幸福花儿向阳开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姐村,涌现出两名“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长征途中血洒遵义城下;小说《红岩》中江姐的人物原型,解放前夕被杀害于渣滓洞的江竹筠烈士。他们的事迹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人。[详细]

  • 行走“望道信仰线”

    陈望道故居所在地——浙江义乌分水塘村,是“红色火种”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的首译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金(华)义(乌)浦(江)兰(溪)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域,也是抗日武装第八大队主要活动地区之一。[详细]

  • “转兵之地”谱写侗乡新华章

    1934年冬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到通道。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是一步生死棋。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 会上争论异常激烈。苏联军事顾问李德坚持要按原定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毛泽东坚决反对,与李德唇枪舌剑,据理力争。[详细]

  • 木棉花红映中山

    春夏之交,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杨殷故居外的空地上,百年木棉树已开出茂盛的红色花朵。炽烈的颜色,就像英雄的鲜血染红了树梢。木棉树壮硕的躯干、顶天立地的姿态,犹如烈士的风骨。[详细]

  • 泸定桥头写传奇

    初春时节,温婉的大渡河像一块弯曲的碧玉,河水静静地从泸定桥下流过,奔向远方。谁都不会想到,86年前,这片土地上曾经硝烟弥漫。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壮举载入共和国史册,长征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红色名城泸定各族群众弘扬长征精神,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正以昂扬的斗志书写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详细]

  • 英雄地“刘老庄”绽放幸福花

    “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详细]

  • 沂蒙精神铸就红色篇章 ——临沂“红色村庄”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1939年,朱村成立了临沭县最早的党支部。1944年1月24日(除夕),500多名日伪军向朱村发动了突然袭击。“枪声就是命令。”驻扎附近的八路军——五师老四团八连听到枪声后,立即赶来营救朱村百姓,有24位官兵牺牲在这里。战后,山东军区正式命名八连为“钢八连”。[详细]

  • 解放福州第一枪在这里打响 ——全国“四好农村路”串起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8月17日,是福州人都该铭记的日子。 1949年的这一天,福州解放,福州人民当家作主。福州城的中轴线“八一七路”,也由此得名。福州解放战役的起点,始于晋安区北峰寿山乡的猪蹄峰,解放军战士在战火和枪声中用身体打开了福州的北大门。黎明到来前,数十名战士永远地长眠于北峰的苍松翠柏间。[详细]

  • 一口井崛起一座城——克拉玛依正成为“一带一路”上一颗闪亮的明珠

    1955年7月,由8个民族、36名工人组成的青年钻井队挺进克拉玛依。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日初产原油3.7吨,成为克拉玛依油田发现的标志。在1956年的国庆典礼上,书写着“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的大型彩车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新中国的第一大油田诞生了![详细]

  • 铭记历史感党恩 砥砺奋进新时代—— “西藏解放第一村”的沧桑巨变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军西藏解放昌都,在岗托村渡过金沙江打响了“昌都战役”第一枪,岗托村得到解放,这里成为西藏第一个升起五星红旗的地方,岗托村也被誉为“西藏解放第一村”。“昌都战役”掀开了昌都历史崭新的一页,拉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详细]

  • 历史照亮前行路 快马扬鞭促发展——从磨难中奋起的万州力量

    1926年9月5日,英方借口川军扣押其商轮“万县”号和“万通”号,悍然动用三艘军舰炮轰万县城(今重庆万州区)。炮轰持续2个多小时,炮击点33处,城市顿时一片火海,烧至次日凌晨。造成死伤千余人,房屋被毁千余间,财产损失2000多万元。[详细]

  • 红色资源助推乡村振兴——宿州捷报续凯歌

    1948年12月17日,就是在蔡洼杨家台子,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召开了唯一的一次总前委全体会议。会议休息时,五位首长在屋前的石榴树下合影,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详细]

  • 红色赤岸映照鱼水深情——赤岸村红色旅游带火绿色产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为贯彻党中央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一二九师奉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开辟、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一二九师司令部于1940年12月底迁驻赤岸村,这一驻扎就是6年。 “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在赤岸村驻扎的6年里,一二九师由一支9000多人的队伍发展成30万人的正规部队,40万人的地方部队,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详细]

  • 红色陇南书写“初心答卷”——陇南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四月的广香河畔,两当兵变纪念馆静静伫立,无言地讲述着那段战火中的燃情岁月。 这里,曾打响了甘肃境内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领导的两当兵变就发生在这里。 广香苍茫之间,故道逶迤之间,浓墨重彩的革命征程,成为永恒的光辉印迹。[详细]

  • 新时代长征路上续写传奇——红色泸州迈步高质量发展大道

    四月,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凭吊英烈的游客络绎不绝。一位70多岁的老人热情为游客讲解红军故事、传唱船工号子,不时赢得阵阵掌声,他就是红军后代胡敬华。 四渡赤水战役在泸州境内历时54天。红军在古蔺取得了二郎滩背水战、太平阻击战等胜利。1935年2月3日至5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主持召开了石厢子会议,在“鸡鸣三省”之地实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转折。红军在古蔺叙永转战期间,还影响了一大批进步青年。据不完全统计,泸州市叙永古蔺两地青壮年就有1300人参加红军。[详细]

  • “曙光”黎平绽放时代光彩

    4月8日清晨,雾锁黎平。在蒙蒙烟雨中,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百年奋斗路·百城访初心”采访组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黎平翘街,漫步于百年古街上,瞻仰了黎平会议旧址和黎平会议纪念馆,86年前那个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历史时刻仿佛又闪现在眼前。[详细]

  • 八角楼的灯光照亮幸福路——探访茅坪富民产业全面开花的新格局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这首歌谣,从1928年开始,井冈儿女便传唱至今。90多年前,井冈山茅坪镇茅坪村八角楼,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一根灯芯的如豆微光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在茫茫黑夜里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详细]

  • 红船启航地,蝶变“兴”图景——破解美丽新农村沙家浜的“发展密码”

    “每当大家走进这间小学校舍,都会被革命战士当年的奋斗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说话者洪燕,是沙家浜村的一名兼职讲解员,党史学习教育掀起热潮,她每天都要向各地前来学习的党员讲述关于沙家浜的革命故事。说到沙家浜,大家最为熟知的莫过于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不过,洪燕讲述的并不是京剧里发生在江苏阳澄湖畔芦苇荡里的革命故事,而是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的一个美丽乡村。 [详细]